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将科学补碘进行到底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5-05-15 08:17

  健康报评论员

  今年5月15日是全国第3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主题为“持续科学补碘,推动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使碘缺乏危害得到消除并长期保持,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碘营养不良的状况。但必须要认识到的是,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持续的综合防治措施不容松懈,进一步凝聚科学补碘的共识,才能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的长效巩固注入持久动力。

  碘缺乏病预防与控制的根本措施就是补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外环境缺碘且很难改变,这意味着一般人群每天从普通食物和饮用水中获得的碘无法满足人体所需。同时,有数据显示,全国仍然有部分县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大于5%。这提示:如果不能长期坚持科学补碘,碘缺乏病仍会卷土重来。

  坚持科学补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保护大多数人免受碘缺乏危害,而其中如何进一步提供更科学与精准的补碘方案是关键。一方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中规定了可选择的加碘水平及允许碘含量的波动范围,各地要立足居民碘营养实际状况,制定食用盐碘含量指导标准。

  另一方面,虽然当前我国一般人群整体处于碘营养适宜的状态,但部分重点人群仍可能面临碘营养缺乏的风险。《中国居民补碘指南》为一般人群、特需人群补碘提供了指引,为水源性高碘地区、沿海地区等特殊地区人群提供了碘营养建议,也为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提出了不同的补碘方案。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如何精准根据碘缺乏程度和不同人群的需碘量,进一步科学指导育龄妇女、妊娠妇女、哺乳妇女、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选择补碘方式和推荐摄入量,通过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加强专业指引,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力量,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更多科学指导和可行路径。

  坚持科学补碘,应建立更多维度的营养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碘营养水平时,常使用包括人群的尿碘中位数、甲状腺肿大率、新生儿促甲状腺激素(TSH)筛查阳性率等在内的群体碘营养指标。但在一些情况下,这些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个体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综合形成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当前,一些地方正在开展人群血清碘、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的研究,建立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和参考值范围,为开展个体精准化、个性化科学补碘提供参考。

  由于食盐加碘等综合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因碘缺乏所致的严重疾病已逐渐“罕见”,公众对碘缺乏危害的认识不足。面对新形势,在做好检测评价、患者管理、能力建设等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科学调整防治策略,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如,在碘缺乏地区持续强化食盐加碘宣传力度;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结合实际改水降碘效果分类指导食盐选择。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精准制定宣传内容、丰富创新形式。

附件下载: